美研究:迷幻蘑菇可用来治忧郁症
你能想像蘑菇也可以拿来治疗心理疾病吗? 这一切都源自于它的某种原料......

图为这次研究的主角:含有裸盖菇素的迷幻香菇。
Photo: Alan Rockefeller用幻觉来治病美国最新的两份研究指出,只要为癌症病人施打一小剂量的裸盖菇素(psilocybin),就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症、忧郁症。 裸盖菇素取自迷幻蘑菇,其功用就跟迷幻剂(LSD)一样,是可以让人产生幻觉的致幻剂。
使用过后 效果显著纽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约而同地针对裸盖菇素进行研究,两者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均指出有将近8成的癌症病人在使用裸盖菇素后,会变得比较温和、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而且这样的正向情绪还可以持续超过6个月。

图拍摄于2007年,当时荷兰决定要将迷幻蘑菇列入管制,引发许多人不满。 一名头戴蘑菇的示威者拿着写有「我们是脑袋的主人」的示威牌子。
路透社近半癌症病患受精神病所苦目前有40%-50%的癌症病人深受焦虑症、忧郁症所苦,这些人的自杀风险高,抗抑郁剂通常也无法发挥作用。
嬉皮文化影响致幻剂研究早在1950年代,关于迷幻蘑菇能否应用在精神病学的讨论从来就没少,当时,美国政府也资助国立卫生研究院超过130项相关的研究计画。
只是这一切都在1970年嘎然而止。 当时兴起的嬉皮文化让大量美国人以吸取致幻剂为乐,也让美国政府改变对这类药剂的态度,不仅试验经费冻结,裸盖菇素也遭到管制。
让致幻剂重出江湖纽约大学研究主持人罗斯(Dr Stephen Ross)表示:「这些美国人完全搞错了用途,这些药物完全不是用来休闲的东西。」
「我认为这个研究结果不论是对历史、或这个研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精神病学的一部分,它曾经消逝,现在又被带了回来。」

大部分的受试者提到他们得到了非常有意义的心灵体验,让他们重新思考了生命与死亡,因此停止了焦虑,并更着重在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Photo: RyanMcGuire研究结果出乎预料罗斯提到,他一开始并不相信裸盖菇素真的会有效,研究进行时也抱持着高度存疑的态度,但实验结果让他大开眼界。
受试者现身说法61岁的受试者文森(Carol Vincent)也出面分享参与研究的经验,得到癌症的她,先前觉得人生已无意义,但一切在参与受试的6个小时中完全改观了。
言词无法表达的奇妙经验文生表示这6个小时「无比美妙」而且「无法以笔墨形容」。 她提到自己看到了绿色与紫色构成的大海,有那么一瞬间,她还看到成排的埃及船只与俄罗斯娃娃环绕在身边打转。
在她又笑又哭的当口,一只小小的、奶油白的、动画风格的螃蟹跳入了她的视线。
「这是巨蟹座(Cancer)的螃蟹(编注),」文生说:「这只螃蟹本来可以是只巨大又吓人的怪物,可以是只把我撕成两半然后吃掉的大螃蟹。但它没有,它以漫画般的意象出现了,这意味着人生中仍充满幽默、美丽的一面。」
编注:巨蟹座与癌症的英文都是”Cancer”,所以文生才会有此联想。

目前研究者仍无法确知裸盖菇素是怎么运作的——这在大脑化学的药物研究中也是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有一说是裸盖菇素稳定了前额叶皮层,因为大脑在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与忧郁有关。
Photo: VICE France觉得自己有着无限潜能 感到平静除了文生以外,许多病人也描述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对抗癌症的情景,或是在一片的巨大空间中感受自己有着无限潜能,并由此获得平静。
「当我睡觉时,我可以发现自己的脸上挂着一抹微笑,就算我经历了充满压力的一天也一样。」73岁的科恩(Gale Cowan)说道,并再次强调:「我就躺在那里并且挂着笑容。」
逆创伤效应纽约大学研究主持人罗斯认为,也许这与大脑的谷氨酸(glutamate)有关,一种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的神经递质。
罗斯认为谷氨酸让受试者出现了「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inverse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verse PTSD)的状况——有别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会让人们在脑中不断回放受到创伤的记忆,继而出现情绪失调,「逆创伤」则会让病人在脑中不断回想起正面回忆。
进入神秘的精神领域罗斯也提到,一切也许是更「神秘主义」的:「我们(脑内)有个小系统,当你触动他,他将会把一切改造成精神状态。」
「人们会意识到他们与自我被区隔开来,而外在的一切仿佛都溶解了。病人会觉得好像在不同维度的现实里被推来送去,就像在做一个清醒的梦。」

虽然研究成果算是颇有成效,但罗斯担心,曾经参与研究的病人们在研究结束后,会擅自取得裸盖菇素作为解方。 罗斯强调这完全不是安全的行为。
Photo: tripthefkout还需要更多研究虽然仍有许多事物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过罗斯在报告最后仍语气乐观地表示,起码这是致幻剂心理药物学令人振奋的一步,因为这个学科正需要一些鼓励性的研究结果。
让致幻剂疗法重出江湖这两份研究也同时刊载在《心理药物学期刊》,期刊主编纳特(David Nutt)教授,同时也是该期刊的10名审稿员之一,也在期刊的编辑专栏写下:「是时候让精神病学与肿瘤学认真看待致幻剂疗法了,就跟我们在1950、1960年代做的事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