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加入收藏|RSS地图

武汉东方戒毒医院 武汉东方戒毒医院电话
健康搜索:

热点关键词: 什么是开心水 戒毒医院 海洛因人格 药品上瘾 戒毒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药物依赖 > 美沙酮 >  

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武汉东方戒毒医院浏览次数:来源:武汉东方戒毒医院发布时间:2013-12-11 10:35

 

  阿片类物质依赖性的机制十分复杂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得到较广泛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其可能机制主要涉及到对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以及对阿片受体后效应的调节且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内一些重要活性物质的调节有密切关系。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替代和非替代两种办法,各有利弊。防复吸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探讨阿片类物质依赖性机制和开发新型药物仍是当今重要研究方向。

  自80年代末以来,阿片类物质滥用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紧迫问题,引起各界关注,由于阿片类依赖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故受到医务界极大的重视。目前阿片类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阿片受体及其阿片肽系统,通过各种复杂的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体内多种神经递质、调质、内分泌、离子通道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的作用。通过上述方面的研究指导临床脱毒及脱毒后的稽延症状和后期防治复吸等问题。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阿片受体与内源性阿片肽

  自1973年发现脑内有阿片受体存在以来,已证明在脑内至少存在着μ、κ、δ 3种阿片受体,相对分子质量在3~80万不等,平均为26万,为糖蛋白,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每种阿片受体具有不同亚型。阿片受体与疼痛,情绪等许多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除中枢外,外周许多组织亦有分布。1992年以来已成功地克隆出μ、κ、δ阿片受体,并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1-4)。随着阿片受体的发现,寻找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20年中相继发现了脑啡肽(1975年)、β内啡肽(1976年)和强啡肽(1979年)。这三类内源性阿片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即其N端的4个氨基酸残基均为Tyr-Gly-Gly-Phe,特别是第1位酪氨酸残基不能更换,否则即丧失其与阿片受体的结合能力。而这3种内源性阿片肽与3种阿片受体相互匹配是有选择性的。其中脑啡肽对δ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δ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受体选择性强,故认为是κ受体的内源性配体;而β内啡肽对μ受体和δ受体均有较强的结合力,因而不能认为β内啡肽为μ受体的专一性配体。在自然界存在的化合物中,吗啡是μ受体的选择性配体。但这种生物碱在体内含量极微,不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直至1997年,Zadina等(5)发现在脑内存在着μ型阿片受体高选择性的、强效的内源性配体,该配体化学上属于四肽,其性能类似吗啡,被命名为endomorphin,译为内吗啡肽。

  2、阿片受体及内阿片肽与依赖和戒断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必然会引起人们将它与阿片类的依赖机制和戒断联系在一起研究。经过多年来的观察、研究发现(6):外源性阿片类化合物作用于阿片受体及其阿片肽系统,像内源性阿片肽一样调节并保持着体内各系统之间的功能平衡,所不同的是由于大量外源性阿片类物质进入体内,根据生物负反馈原则,势必扼制体内正常内源性阿片肽的形成与释放。一些研究发现外源性阿片类物质,可致阿片受体亲和力降低。并且发现阿片受体对外源性阿片类物质能很快产生耐受,尤其对海洛因的耐受产生更快,这就迫使依赖者必须采用更多的毒品才能保持体内平衡。如果骤然中断毒品,顿时体内外阿片物质俱缺,阿片受体便无法通过其阿片肽系统继续保持体内平衡,从中枢到外周各系统的正常运行秩序(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乙酰胆碱能系统,多巴胺系统,5-HT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G蛋白家族系统包括:G蛋白-cAMP系统和G蛋白-cGMP系统)就被完全打乱,各种症状尤以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紊乱更为明显。

  3、阿片受体后效应与依赖和戒断

  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机制较复杂,配体结合研究,未能确定吗啡依赖大鼠阿片受体密度和亲和力的变化,故许多研究逐渐集中到受体后效应上,目前已知所有类型的阿片受体都是由G蛋白介导而产生效应,与受体耦联的胞内第二信使cAMP和cGMP系统以及细胞核内的转录因子在阿片类依赖和戒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阿片类依赖和戒断有关的中枢解剖部位很多,其中位于脑桥上部第4脑室底上端的蓝斑核(LC)是阿片类躯体依赖和戒断症状最重要的解剖部位,它是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核团,其作用被认为主要与cAMP途径有关。当阿片类药物进入中枢后,与依赖和戒断关系最为密切的LC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生物信息经过膜上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介导,对腺苷酸环化酶(AC)产生调节作用使cAMP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对细胞核内的cAMP效应器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从而激活转录。CREB属于一类亮氨酸链转录因子。它与特定的基因调节区域中的效应器——特异性DNA序列结合,增加或减少基因的转录率。因而,阿片类对细胞作用的信号通过G蛋白-cAMP途径,由此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急性给予吗啡,LC的CREB磷酸化减少,而长期给予吗啡,却使CREB磷酸化增加,给予纳曲酮诱发阿片类戒断时,CREB磷酸化也增加,CREB磷酸化的这些变化,与吗啡处理的LC中cAMP系统的变化一致。急性给予吗啡,抑制AC,减少cAMP的形成,降低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激活,这样CREB磷酸化程度降低。长期给予吗啡AC适应性增多,cAMP形成增加,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激活水平上升,CREB磷酸化程度增高。当中只给予阿片类物质或给予阿片拮抗剂时,引发戒断症状,这时已经适应阿片类的AC失去抑制,AC活性因阿片类药物的撤除而骤然升高,引起cAMP及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水平升高,CREB磷酸化增加(7)。免疫印迹分析显示,吗啡慢性处理可增加cAMP效应器(RE)结合活性。另一些研究发现(8),大鼠给予吗啡急、慢性处理时可降低c-fos、c-jun、相关早期反应基因蛋白和c-fos,c-jun的mRNA的水平,当吗啡依赖大鼠被给予纳洛酮诱发戒断时,c-fos,c-jun的mRNA水平增高,这种变化与所给予的纳洛酮剂量成正比。上述的改变,从而使整个神经原出现依赖和戒断的生物效应。这就是G蛋白-cAMP系统在阿片类依赖和戒断中的基本过程。长期给予阿片类物质,使G蛋白-cAMP系统发生适应,逐渐上调,形成稳态,当骤然撤药时,上调的G蛋白-cAMP系统失去阿片类的抑制而导致稳态失衡,G蛋白-cAMP系统发生急剧增高,引发cAMP依赖蛋白激酶(PKA)的活性升高,随之一些PKA底物蛋白如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的磷酸化增加,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戒断症状,这种症状尤以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紊乱为明显。

  目前一些研究认为,存在着N-甲基门冬氨酸(NMDA)受体-NO-cGMP通路,并指出NMDA受体与阿片类依赖及戒断有着一定的相互关系(9)。当给予非成瘾大鼠髓鞘内注射毒蕈碱(M)受体激动剂时可引起类吗啡戒断症状,M受体拮抗剂则可抑制纳洛酮激发的戒断症状。由M受体激动剂引起的增压反应可被NMDA受体拮抗剂所阻断。因而认为脊髓胆碱能神经与下行的兴奋性谷氨酸通路之间存在着联系,神经元去极化时释放的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刺激突触后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NO)合成酶,生成NO,NO可作为逆向调节因子弥散作用于突触前,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cGMP生成增加,因此而触发谷氨酸和Ach的大量释放,增加突触传递。正常情况下Ach的大量释放可反馈性抑制GC,从而抑制NO正反馈地刺激突触前Ach、谷氨酸的释放。在吗啡依赖时,M受体激动剂对GC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当给予纳洛酮激发时,少量释放的谷氨酸和Ach可通过NO生成,激活GC引起cGMP升高,正反馈地大量刺激Ach和谷氨酸的释放,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胆碱能系统紊乱的戒断症状。当鞘内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和NO合酶抑制剂与M受体拮抗剂一样均可抑制这类戒断症状。故而认为Ach、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与NO-cGMP系统在吗啡戒断反应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一些资料表明中脑边缘系统在阿片类精神依赖方面起一定作用,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被认为是阿片类主要强化物质(10),当吗啡直接注射到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时可建立自身给药行为,当两侧NAC注射百日咳毒素(PTX)可降低VTA注射吗啡造成的自身给药行为。由此认为内源性奖赏系统的激活和阿片类药物正性强化效应决定了滥用潜力和依赖性,慢性给药造成的大脑强化有关的部位的适应性改变可能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形式。药物中断可导致强烈的觅药行为。另焦虑与觅药行为呈很高的正相关。因此,焦虑可能是导致戒断病人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戒断性焦虑可能与5-HT能神经元突触前功能紊乱有关。张汉霆报道(11);中枢5-HT能神经元接受阿片神经的紧张性调节,使5-HT释放维持一定的水平,吗啡依赖状态下外源性阿片类物质作用于5-HT能神经元突触前阿片异源受体,抑制5-HT释放,这两种情况下都不产生焦虑情绪。然而,吗啡戒断使外源性阿片类物质突然撤除,长期受到阻抑的阿片肽能神经元前突触功能一时性代偿不足,从而减弱了对5-HT能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纳曲酮(NTX)通过拮抗阿片中间神经元支配的突触后阿片受体而减弱对5-HT能神经元的紧张性抑制作用,两者均使5-HT释放显著增多,产生焦虑。由此认为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或正常大鼠给予NTX均可产生焦虑情绪;中枢阿片神经系统对5-HT能神经元突触前部位有紧张性抑制作用,这一机制介导吗啡戒断或NTX引起的焦虑状态。

  4、阿片受体及内阿片肽与松果腺褪黑素(MT)

  大鼠垂体、延髓、脑桥、小脑等部位,β内啡肽含量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20:00~24:00达峰值,与MT的昼夜节律一致,在下丘脑内侧基底部微量植入MT,能使血中β内啡肽含量增加。松果腺切除后大鼠垂体等部位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下降,表明松果腺MT影响阿片肽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发现,MT主要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Th)使之释放阿片受体的激动剂,继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12,13)。近来,Maestroni研究表明:MT能够促进抗原激活的Th细胞分泌两种类似的阿片肽,由于这类物质是由MT介导生成的,故称为MT诱导的阿片肽(MIOs),它们不仅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而且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现已初步证实MIOs的两种形式:其中一种蛋白的Kda为15,称为MIO15,另一种的Kda为67,称为MIO67,它们同其它的内源性阿片肽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即其N端的4个氨基酸残基均为Tyr-Gly-Gly-Phe。目前认为MIOs可能是阿片肽家族中的新成员,同时具备神经内分泌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14)。

  5、阿片类依赖的诊断

  阿片类的依赖确定诊断应根据可靠的阿片类毒品滥用史,尿中或毛发中吗啡测定,临床诊断标准(DSM-3-R)及纳洛酮催促试验进行综合认定,其临床诊断标准为:

  (1)最近数周或更长时间中是否滥用中等或较大剂量的阿片类毒品;

  (2) 排除其它的心理或生理病症;

  (3) 至少有下列症状的三种:

  ①渴求使用任何一种阿片类药物;

  ②恶心或呕吐;

  ③肌肉或关节疼痛;

  ④流鼻涕或流眼泪;

  ⑤瞳孔散大,立毛或出汗;

  ⑥腰痛或腹泻;

  ⑦打哈欠;

  ⑧发热;

  ⑨睡眠障碍。

阿片类物质依赖性

  纳洛酮催促试验的原理是应用阿片受体纯拮抗剂在受体部位阻断外源性阿片类化合物的作用,造成人为的骤然中断毒品诱发各种戒断症状作为诊断依据,该药作用时间短,使用方便,有一定的灵敏度和专一性。常规用量为0.4~0.8 mg肌注,剂量不大,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戒断反应。除上述方法之外,毒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方法,现常用的有尿中毒品的测定,因其只能了解近日患者有无吸食毒品的情况,故辅以毛发的毒品检测。毛发的检测法是本文作者参考国外方法并进行改良,建立一种快速放免检测头发中吗啡的含量并得到GC/MS的证实。在西方等国已将毛发中的毒品检测应用于常规。通过上述三种手段,相互参照,以排除各种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干扰(15)。

  6、阿片类依赖的药物治疗

  阿片类的脱毒治疗实质上是属于抗阿片类戒断症状的药物治疗。现今应用的脱毒药物大体上可划分为:

  ①作用于阿片受体具有特异性特点的替代递减疗法,如美沙酮;

  ②作用于阿片受体部分激动部分拮抗的药物,如丁丙诺啡;

  ③主要作用于去甲肾上腺受体的非阿片类药物,如可乐定或洛非西定;

  ④ 其它对症治疗戒断症状的中、西药物。

 

 

咨询在线专家
专家在线咨询 QQ在线咨询 在线预约

推荐医生

郑传胜

郑传胜中医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武汉分会理事,专业从事成瘾医学研究...[详细]

咨询